清啸山居民宿

文化与自然结合的清啸山居民宿

项目地址   浙江 金华

设计单位   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

建筑面积   320平方米

设计时间   2016年10月—2017年9月

项目基地位于浙江省金华武义县梁家山村,村中建筑依山而建,大部分建筑都是木结构夯土墙,一条小溪穿流过村落,溪边古树尚存。清啸山居坐落于村庄的古树旁小溪边,小溪对岸就是梯田和环山,背靠整个村落和大山,是理想中的隐居之所,场地原址有一栋三开间两层高的夯土房和一个小公厕,夯土房墙面已经大面积开裂,墙体倾斜外扩,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决定将其拆除重建。

勾连场地关系

场地上的原建筑体块分布呈围合状,一栋三开间的夯土主房,旁边分布三个小辅房,还有一个公厕,都落在一个两米高左右的石坎台基上,与旁边的道路小溪呈阶梯状关系,边界呈锯齿状,场地原建筑主房入口在建筑的背面,由北面一条小弄堂进入。

站在场地对面的山坡上,能看到整个村子的全貌,项目场地位于河边最显眼的地方,在这个位置做一个民宿,应该要完全融入原村落的整体肌理和空间组织关系中。在建筑方案中延续建筑体块的内向型组织关系,保持原有组团的体块轴线关系,重新梳理建筑边界,延续和强化建筑在台基上的基地关系,重新组织村落肌理、组团空间、建筑形态、台基、巷道、小溪、梯田、环山之间的勾连关系。

乡村在地性

在村落中行走,随着地形的高低变化,民居的体量大小变化,方向的偏转,屋顶的边界关系呈现出来一种错落有致,变化无穷的状态。这种状态希望在设计中呈现出来,以呼应当地建筑屋顶形态的变化关系,所以建筑的体量被打散分解重构,屋顶方向斜度变化,形成与原有村落民居和谐的屋檐关系和体量关系。

村子房屋基本都是依山而建,而且多为夯土房,怕潮湿和水,自然形成很多阶梯状台地,房屋都造在一个个石砌台地上。基地处原建筑也是建造在一个石砌台地之上,台基下方是一条沿溪村道,溪流与村道又有比较大的高差,所以场地处就形成了多层级、高差大的阶梯状台地关系。建筑的主入口设置从下面村道处进入,便出现了入口处的三次转折来消化地形的高差关系,一段为石板铺设的坡道,上坡道后一条路经顺势通往邻家,一条折回,几个石条踏步进入建筑入口处,进门后,转向又行几个踏步进入庭院,入口处有一种婉转上山的体验,也是台地高差所带来的路径变化,这种体验也延续了在古村中的行走体验。

乡村营造存在特有的限制性因素,交通不便,资源匮乏,在建筑材料运用上,利用在地化的材料变成一种建造策略,村落中回收的小青瓦、原建筑夯土墙体材料、当地的毛石砌块、竹子、老石板、回收老木板,水磨石,都是一些在地化的材料,方便就地取材,回收利用,再生环保。

如何将自然引入建筑中

站在场地中,映入眼帘的便是溪对岸的梯田古树和环山,将自然景观引入建筑空间中变成一个重要元素,民宿所有的客房大开窗面都面对梯田和山景,最大限度的把山景映入室内空间。望山亭是专门为了看山而设置的喝茶休闲空间,穿插在内庭院和小溪之间,故意将屋檐口压的很低,站在内院视线是被屋檐高度控制往下看梯田和小溪,当你静坐在亭下便环山入目。

水吧作为民宿里面的公共空间,可以对外开放,是一个比较扁平的空间,外立面用竹格栅疏密布置,分上中下三段,水吧三个界面的视线明暗形成横向连续的画面关系,类似一张古画卷轴,古树在横向的卷轴中变成了画的一部分,卷轴连续的展现了村落巷道、连廊、水院、梯田、古树这些场景,希望用这种视角将人工和自然关连起来。水吧上面的屋顶平台集合了听水看溪、望山、观屋、赏树的所有视角,上楼梯步入平台,视线豁然开朗,建筑与村落环境的关系一下子被放开。

风穿过院子,微气候循环

夏天的一个中午,外面的温度很高,在其他的房子里也感觉特别热,我从村子里走入民宿,体感温度一下子就降了下来,廊子里,能感觉到对流的风从中穿过,即使站在有太阳的院子里也感觉不到热,室内就更加的凉爽了。在建筑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其通风采光、保温隔热各方面的性能,建筑的体量上沿着地形关系呈阶梯状,在外围墙体上开了很多通风和视线穿透的小窗洞,空气顺着这样的空间形态产生自然风的流动,同时建筑材料也缓解热量吸收,再加上旁边小溪的水面和古树绿荫更加强了建筑的微气候循环。


免责声明:本文章由会员“李俊”发布如果文章侵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